曼谷,是东南亚的旅游胜地,也是"泰国"的缩影。
对许多国人来说,泰国最初的印象往往混杂着"脏乱差",但真正在地生活过后就会发现,这其实是偏见。
泰国的治安相当不错:街头几乎见不到警察,许多泰国家庭夜不闭户,游客若不是陷入旅游区设下的局,几乎感受不到偷窃、抢夺等安全威胁。若以东南亚标准衡量,泰国的治安,仅次于新加坡。
曼谷,是一座夜夜笙歌的城市。女色、男色、酒精、夜市、派对、灯红酒绿,几乎毫无遮掩地陈列在人前,毫不遮掩、毫不羞赧——迎天下客,来者不拒。
曼谷不仅包容消费,也包容文化。它几乎是亚洲最少"文化敌意"的城市之一。穆斯林的头巾、佛教的袈裟、变装皇后的浓妆艳抹、西方背包客的赤膊上阵,都能在同一条街道上擦肩而过,彼此无感、毫无冲突。这种包容感,不是来自上层设计,而像是佛教文化和旅游经济长期磨合后的"天然共识":
只要你不干涉别人,就可以在这里做你自己。
曼谷是旅游之都,整个城市的运营围绕旅游展开,我以前不理解,为什么安倍经济学那样强调"观光立国"。旅游业再富民,也难比制造业;在中国,旅游更像是一种地方文创牌,用来招商引资、装点门面。
到了泰国,才明白:旅游不是手段,而是基座。泰国用旅游业解决了最现实的问题——就业。当一国将大量劳动力安置进与旅游相关的各类服务行业(从司机、导游、前台到夜店从业者),经济就有了稳定感。
泰国政府又通过提供廉价医保、公立教育,扫除了国民最底层的焦虑。最后,以小乘佛教为信仰底色,建立起"业力轮回"的文化共识,完成社会心理的自我安抚。
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个泰国:没有医疗焦虑,没有教育焦虑,没有就业焦虑,国民信仰内敛、制度温和,焦虑被控制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天花板下。
这是一种看似松弛,实则深思熟虑的社会建构。而在这个治理框架下,"平和",成为泰国人性格的最大公约数。
在这种制度成果的直接受益地曼谷,夜夜笙歌的游客,与每天收入不到三十美金的市民,其乐融融,毫无冲突。
泰国人已经被制度性地"去焦虑"了。不再为生存苦挣,反而释放出一种民族性的松弛与包容。
曼谷欢迎游客,欢迎消费,也欢迎你感叹它的平和与艳丽。
但是,当我试着再往曼谷社会的深处看看,穿透表面的和谐,触碰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核心:泰国各种制度精确地设计与管理,指向了一个深层的目的:固化阶层。
举个例子:泰国有非常严格的《外国人投资法》——涉及十余类行业,禁止外国控股。起初我以为这是为了保护本国中小民众的经济权益?但是经历几次具体事件后,发现事实恰恰相反。看好泰国市场的资本不会轻易因法规退出,所以必须找本地控股合伙人,普通泰国人拿不出本金,只能旁观而上层家族,却因为政策设计而被动成为"唯一的通行证"。
底层跃迁的路径被悄悄封死,而富人则借国家制度被动垄断。
于是你会发现,泰国政府看似政党轮替频繁,政局动荡,实则权力与资源分配始终掌握在那几张熟悉的面孔之后的"高阶家族"手里。
结论:
曼谷这座城市对世界敞开怀抱,
它欢迎你来度假,来花钱,来体验它的"佛系"与"微笑";
但你若想留下来,做点改变——不行。
曼谷是一座对多元文化极大包容的城市,
但是它,只包容过客,
它不鼓励改变,只欢迎消费。
它精致、柔软、慵懒、开放,
也同样封闭、克制、深算、排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