毋庸置疑,新加坡很美。
整洁、秩序、融合、高效,担得起"花园城市"的美名。
去过很多次,每次都能感受到它的好:城市清爽、治理有序、经济繁荣、文化交汇,一目了然,不必多言。
但就在第二次去的时候,观感有微妙的变化。
起因是一件小事——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小型博物馆,我用中文向前台问询:"你会说中文吗?"
她的回答是:"No, I can't."
我看着她熟悉的华人面孔,愣住了整整一分钟。
这也不是孤例。随后我又遇到了两件事:
一次是在出租车上被司机"套话"之后加价宰客;一次是在机场候机时,被明确告知"时间未到,请在外面等",候机者们只能坐在一张坚硬冰冷的长椅上,等到规定时限,方可进入。
都是小事,但组合起来,就把一个城市"祛魅"了。
后来再看到新闻里关于"针对性加税""养猪杀猪"的报道,也就不觉得意外了。
新加坡对"国人"的防范,是刻在骨头里的。大多数人能听懂中文,但市政标识只用英文;大多数服务者会讲华语,但公共场合只用英文;
生怕哪里一松,就演变成另一个法拉盛。
不论这种政策对错,从效果看,新加坡确实保持了精致有序的表象与高效运作的国家体制。
只是,它既防着你,又盯着你口袋里的利益,这种格局,决定了它永远是新加坡,不会是香港,更替代不了台湾。
它不能成为"华人世界的中枢",因为它本质上从未放下过防备心。
如果要说新加坡为"华人社会治理模式"提供了什么经验,那可能就是:
"家族化独裁"也能治理好国家——只要这个家族,个体素质足够优秀。
但这,恰恰也是新加坡最大的系统性风险。
如今的秩序,是建立在李光耀的历史成就和李显龙的稳健延续之上,
可是——两代之后呢?谁来保证李家子孙,代代皆强?
稳定的系统,最怕的是它"无法被替代"。
而新加坡,恰恰就是一个过于依赖个体光环、制度设计不具继承性的政体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