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往东吹(四):内核稳定
——鹿儿岛与日本人的精神秩序
鹿儿岛,在九州最南端。
从福冈出发,途经熊本——那个因台积电建厂而频频出现在新闻中的城市——终于抵达了这座遥远的港口城。
这一路,第一次坐了"樱花号"。
比新干线慢一点,但更有味道:车厢内饰是深棕色木质座椅,搭配樱花图案的布艺包裹,低调中透出一股日式的高级感——不张扬,很沉稳。
列车到站,车站门口排队打车的人只有我一个,车也只有一辆。
上车后,发现司机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,年近七旬,开着一辆看起来至少二十年的旧车。
车子慢悠悠地驶向酒店,道路干净,街道安静,建筑、商铺一切井井有条,却透着一种令人熟悉的冷清感。
那一刻,仿佛穿越到了老家的小县城:不是今天那些被流量卷起来的县域新贵,而是那种老龄化进程深远后的原貌——
井然有序地衰老着,干干净净地冷清着。
我曾在埼玉也体会过这种气息,但鹿儿岛更为纯粹。
它没有一点都市的躁动,像一座正在向内沉淀的城。
酒店房间不错。推开窗帘的那一刻,我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:
一座火山,距离极近,封顶之处隐隐冒着黑烟。
随手一查,原来是樱岛火山——一座活火山,正不断喷出火山灰。
只这一刻便有了错位感:
一个安静如眠的县城,一座正在冒烟的火山,竟然贴得如此之近。
沿途没有看到任何关于火山的焦虑预警,甚至没有特别的提示牌。
那种"不焦虑"的状态,肯定不是人们不知道火山的存在,而是他们早已与不确定性共处为常。
在这座日本国最南边的小城,我忽然读懂了一点点日本人的精神构造:
外在可以清冷,系统可以老去,经济可以缓慢,
但内核必须稳定。
下楼随意走了走,意外在酒店旁看到一座"高丽希望纪念碑"——看来这里也有过苦难的历史,有一段关于战争与朝鲜的记忆沉淀其中。
这个国家的一切,来得并不容易。
战争、自然灾害、技术落后、经济失落……贯穿着他们整个近现代史。
没有一个坚硬而稳定的精神内核,这个民族可能早就崩散了。
是焦虑催生了稳定,还是稳定克制了焦虑?不得而知。
但我想,稳定而焦虑着,大概就是日本人的精神常态。
结论:
想真正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,
在东京的钢铁森林里不容易,
但在鹿儿岛的清冷街头,不难。